文/肖水泉
科学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形态的层出不穷,使得更有效表达艺术构思的一系列极致性功能工具也纷纷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各类艺术的快速进步,推动了艺术创新的裂变。同时,也是
因为科技不断地在解放和替代人类从事各种工作,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使得物质文化不断丰富,这也给人类以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权力
,让大家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资源等,投入到艺术构思、创作、解读或体验之中,为创作出更多更高层级的文创精品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如何处理好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是决定艺术发展的关键,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一、科技对艺术的冲击,是艺术界必须直面的问题
从精神文明建设层面来看,艺术价值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是最能引起共鸣的唯美精神食粮所在。从市场经济规律方面来看,艺术价值是有力拉到艺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所在,是艺术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换句话说,艺术越是有价值,就越能蓬勃发展。反之,艺术就必然萎靡,必然止步难前。
众所周知,极品艺术与工艺品相比较,其溢出高价值,是工艺品难以企及的高峰之巅——即物以稀为贵,物以奇为贵,物以精为贵。这种希望和美梦,也是不断吸引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赴汤蹈火,努力付出的吸引力所在。例如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连他本人都无法再度“复制”,成为书法界难以逾越的高峰,被誉为行书之王。这种极品艺术的价值,利用市场基本规律就难以度量的,唯有价高者得,唯有真爱者得。而再精美的印刷体《兰亭序》,就是因为可以大量复制生产,因此永远没机会享受这种特殊待遇。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艺术的某些领域,
一些过去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雪山之峰,现在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的介入,并能较为轻松地到达,也就导致这些艺术不断掉价。
例如微雕技术,过去的艺人完全靠自己的经验积累、天分和感觉,才能在极人之最大潜力后,完成一件真正的艺术佳品。后来,又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等,使得微雕越来越精细,效率也有所提高,更使得以前的微雕艺术品也难以傲然独立。而现在科学家们利用激光进行雕刻,据说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硅晶片,居然能雕刻数以万计的晶体管。有资料表明,麒麟9905G上的晶体管已经达到了103亿①。这微小程度,这数量之多,是人类自身独立操作,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极限所在。如果将此技术用在微雕,它足以让人工微雕艺术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光环,甚至有了淡出人们视野的可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微雕艺术的今天,难保就不是其他艺术的明天。我们再以《兰亭序》为例,假以时日,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在人工智能的操作下,未来的智能书法家一定能不厌其烦地帮我们“写”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兰亭序》,这不是科幻和杞人忧天,这绝对是大概率事件。这就是告诉我们未来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任何顶流艺术作品,甚至是艺术创作,在大数据的横插一脚后,都会从当前的“难以逾越”而变得“不过如此”。可见,一个艺术工作者不正视科技的力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不是艺术能走多远的问题,而是艺术还能不能生存的问题。
二、夜郎自大的心理,使得艺术创新严重滞后
科学家们喜欢团队作战,这是科技发展的形势所迫,是科技竞争的形势所迫;而艺术家们喜欢独来独往,这大概是灵感需要的借口,这更是夜郎自大心理的使然。的确,
千百年来,艺术的创新和精进,更多的是依靠大师们个人灵感和悟道
——艺术界的超级大师中,似乎就是一山难容二虎的。当然,这种独来独往的单兵作战方式,也直接导致艺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艺术的推广发力等,甚至很容易出现某艺术领域的青黄不接和断链的现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直言不讳地说:“回顾本世纪的历史就看到这是文艺人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老毛病。电影出现了,是自生地发展;电视出现了,也是自生地发展。录音伴奏出现了,文艺人、文艺理论工作者惊惶失措!这怎么行!被动呵!” ②此话说得实实在在,还真揭穿了当前我国艺术发展有“高原”,少“高峰”的关键问题所在。众所周知,科技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明的井喷,应该是近一两百年之类的事情,比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要略微滞后一些。其实,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之所以层出不穷,核心是科技界的不断累积,甚至是不断交叉碰撞和互相影响,使得一代接一代的科学家们不仅积淀了海量数据,在寻求新突破时,有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进而使得他们的科研创新游刃有余。
反观艺术界,一个大师带一两个学徒,还往往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那些真正压箱底的东西,师傅们几乎都是留了一手的,甚至有些人还带进了坟墓。例如国画中,画绒毛小鸡的技巧,要不是意外泄露,估计至今都是极少数艺术家引以为傲的“专利所在”。这种精艺不轻传的做法,造就了艺术界时不时来一个“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这对艺术家个人而言,确实是莫大荣耀;但对整个艺术界而言,这又是巨大的遗憾。
细观科技创新,大多以团队创新,这才是科技创新的洪流所在。
特别是专利在法律的有效保护下,科技人才越来越丰茂,科技创新越来越活力四射。以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为例,他和他的团队,也是在积淀中不断前行的,从最初的上千斤,超一千二,到超过两千,这增长速度,不仅速度快,而且可以量化。因此,科学家有句名言——在巨人的肩上,探索更多的已知与未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艺术与科学界不同的“创新”心态,不同的“创新”思路,不同的“创新”模式,自然就有不同的收获。再细细想想,有很多艺术门类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不少的还依旧还停留在一个人,一支笔,几页纸地冥思苦想中——这种传统的纯手工“耕作”模式,要想多产和高产,本身就是天方夜谭。
而科技创新的巨大进步,确实也给了科学家“调戏”艺术的机会和胆量。
例如系列仿真技术的问世,还真让不少二流技术的艺术家几乎一脸茫然,让三流艺术家纷纷失业,让初学者举步维艰,而希望渺茫。但,这不是艺术工作者应该讨厌和摒弃科技创新的最充分理由。客观而言,艺术也只有心甘情愿地与科技结合,才能带来更大的发展,这是形势的需要,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以建筑行业为例,利用大数据,利用3D打印等,不仅能呈现更精美,更完美的建筑,还能节约大量的成本。同样,以人工智能创作现代诗歌为例,如果我们的诗人,能反向向人工智那样去学习,去总结,去提炼,去组合创新,这样一来,自己的写作和构思速度,是不是会突飞猛进?毕竟,人工智能的起跑点,那都是在学习我们啊。可见,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艺术创新,真正的大师都应该在没有规律中去寻找规律,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中去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不是循规蹈矩地守旧,更不是拒接科技的跨界诱惑。因为对科学和艺术而言,携手而行,笑语欢声,在那峰回路转时,所谓的创新就在灯火阑珊处。
三、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大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
早在1973年,贝尔概括了后工业社会有五大特征:大多数劳动力以从事农业和创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从事专业和技术的工作人员将在职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科学家、工程师构成了关键性集团或心脏;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大学、科研机构和智力机关是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价值占重要地位;制定各项政策都有赖于智力技术③。
的确,科学家对制作顶级艺术品的挑战,大大地促进了科技的飞跃,这种案例非常多——为了把人拍得更真实,照相机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清晰度越来越高;为了留住美妙的声音,留声机也不断地升级优化,其失真是越来越小;为了把人物、风景图像和动态展示等更完美地呈现给大家,科学家们不断地突破,再突破——于是,无声电影、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等离子电视、数字电视以及现在的裸眼3D、全息技术等等纷纷出现,真正形成了“假亦真来,真亦假”的逼真效果。当然,部分艺术也从科技进步中得到了极大发展和启发,进而产生出了新形态的艺术形式,例如各种灯光秀、烟火秀、喷泉秀等等,这都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现出的新艺术品类,其美轮美奂的形态,确实令人无限陶醉。但大多数传统艺术,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和“原生态文化”等文艺品类,除了记录和影像保存需要,有些传承者或推广人始终与科技保持着“河水不犯井水”的那份矜持,极为担心与科技勾勾搭搭,最终失去了该艺术的“原汁原味”,甚至跌入不伦不类的尴尬。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固步自封,宁死不屈的做派,最终必然会导致这些文化因子被黄沙掩埋,被时间遗忘。因为没有任何一粒鹅卵石在前行中,能在流水中永远保持亘古不变的自我;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向前发展时,离得开科技的滋润。可喜的是,目前有不少的“非物质文化”和“原生态文化”艺术门类,就是因为引入了科技创新成果,最终散发出熠熠的风采。毕竟,科技的巨大魅力,科技的巨大力量,是艺术界无法回避的事实。
四、“科技+艺术”,才是未来艺术创新的主流所在
科技影响艺术,这是一种必然趋势;艺术也必然影响科技,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二者最终碰撞和结合的结果,那就是新科技或新艺术的问世。“科技+艺术”是具有创新最完美的基因——拥有科学家的睿智,兼顾艺术家的天赋。
因此,在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与艺术相互叠加,是能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增长力的。
科技这个词,据说是来自于希腊语的字根“téchnē”,也就是艺术。换句话说,科技源于艺术。因此,艺术和科技,本身就是一家人,犹如一对恩爱的夫妻。如果科技与艺术有机融合,显然能互相促进,比翼双飞,更能迸发出“1+1﹥2”的效果。因为这样的第一个好处是
既解决了科学家们单调乏味的旅程,又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工具和新的平台。
科学摄影师马汀-奥格里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了花粉、细菌、昆虫和真菌等显微照片,放大率达到50万倍以上。他的摄影作品经常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④上,他说:“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世界上最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具有完美身体结构,值得我们去关注!”这些惊艳的艺术作品,如果不靠科技的手段,如果不跳出寻常思路,显然是无法获得意外效果的。其二,
艺术家利用科研成果,就能大大缩短自己的成长期
,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犯错误,甚至能利用大数据等,还能了解了艺术发展的未来走向,使自己的创作,更容易被广泛接纳。这就好比培养一位飞行员,先让他们在模拟器里折腾熟练后,再上实体飞机,那不仅风险小,成本低,甚至还有水到渠成的流畅感。“科学上的新发现总会导致人们认知的改变,而技术上的进步则不断提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从物质微观世界探索到宇宙宏观世界的探索与研究,揭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断刷新人类对世界已有的认知、观念。可以说,科技发展不仅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新材料、新手段,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新观念、新方法,为艺术发展注入了经久不衰的动力。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的进步,造就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波普艺术、概念艺术、光效应艺术、极少艺术等,这些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⑤艺术家的认知深了,眼界宽了,思想活跃了,他们的创新也就容易了。其三,
利用科技手段,更有利于艺术更精彩。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国家大剧院将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转为‘线上艺术节’,为观众精心准备了涵盖歌、乐、舞、剧、戏五大门类的艺术演出,其中包括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玩偶之家》《十字街头》《基督山伯爵》、中央芭蕾舞团抗疫主题新作《逆风飞翔》、‘粉墨人生’京剧名家名段荟萃、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精彩片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4位弦乐声部首席还与远在海外的斯特拉迪瓦里四重奏联袂‘云演奏’,为广大网友带来耳熟能详的中国名曲。”⑥试想,如果这些艺术不与科技结合,遇到这种疫情,自然就没法继续展演,艺术之花也必然会凋谢,甚至枯萎。“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借助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手持设备的技术进步,提供给社会大众检索、下载和使用各类藏品资源的机会。故宫开发的手机APP《每日故宫》以日历的形式推出,‘每天一件故宫藏品’,给了观众随时随地观看故宫藏品的机会,精美的电子图片以及简练的藏品介绍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有效地完成了藏品知识普及工作,能让人们充分了解到藏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使其对静态的藏品产生鲜活的‘动态感受’。”⑦由此可见,静态艺术品也好,活态艺术形式也好,只有借助科技的力量,才会真正健行致远,光芒四射。
毋庸置疑,当科技与艺术相互碰撞,必然能够引领创新、铸造个性,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⑧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因此,如果我们要想当真正的超级大师,千万不要因为自傲,有意把科学与艺术分割开,不管你的搞科研的,还是搞艺术的。因为科学和艺术,毕竟是一家人。参考文献
①《什么是下一代光刻技术EUV?》,见2019年10月15日《EDA365电子论坛》。
②《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扬文艺传统》作者冯亚、孟云飞,《光明日报》。
③见《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9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 (美)丹尼尔·贝尔。
④《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十大范例》,2017年6月10日《艺术发现》。
⑤《科技发展,助力艺术创新》作者吴士新,见《光明网》,2019年7月1日。
⑥《科技助力艺术更精彩》记者郑娜,2020年12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⑦《科技助力,让文物“活起来”》,2018年7月3 日,《乐藏天下》。
⑧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法国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