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知觉短时记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视野优势指的是注意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分布并不均匀,具有一定的偏向性。通常表现为略偏向于左半边,从而对呈现在左视野的刺激具有更高的反应正确率,这种现象称为左视野优势。

近年来,有关左视野优势的研究主要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让被试对一系列刺激中的两个目标进行识别。

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对左视野T2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右视野T2的识别正确率,从而发现个体在T2的识别上具有显著的左视野优势。

由于认知资源不足可能导致视野优势,为排除这一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不受认知资源影响的标准刺激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右半球P1的潜伏期显著小于左半球P1的潜伏期。但前人研究使用简单的形状刺激并未发现视野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任务较为简单所致。

因此,基于前人研究,研究旨在对增加认知负荷后,序列位置对视野优势的影响以及视野优势产生的神经机制进行探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关于视野优势的相关研究;同时,采用ERP技术对视野优势的左右半球表现进行研究,能够对左半球负荷说和右半球优势说的争论提供证据。

认知负荷影响左视野优势

实验1使用带颜色的形状作为实验刺激,高音、中音和低音为线索刺激,目标刺激为红色圆圈,通过每次快速呈现两个刺激,使被试对其中有无目标刺激进行反应。

结果发现,被试对呈现在左视野的T2目标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呈现在右视野的T2目标反应正确率,表现出对T2识别的左视野优势。与Shalve等人相比,通过增加认知负荷会出现左视野优势。

实验2行为结果发现,当T1与T2的位置不同,且在时间间隔为Lag1条件下不具有视野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认知负荷较小时,不会出现视野优势。而当T1与T2位置不同时,不管是Lag1条件还是Lag4条件,都表现出T2的左视野优势。

这是因为T1与T2位置相同,且时间间隔为Lag1条件的任务负荷较低,被试需要较少的认知资源就可以对T2进行识别。任务难度越高其认知负荷就越大,会使得视野优势发生变化。

实验1表明,基于Shalve等人增加认知负荷可以得到左视野优势,而Jefferies和Witt发现在左视野优势的基础上,再增加任务难度会产生右视野优势。

他们从双RSVP的水平线上的两个空间位置,增加到水平线上四个空间位置以及垂直线上四个空间位置。该任务中T1与T2各自包含两个刺激,被试需要对T1和T2是否一样进行反应。

此外,还需要回答T2的两个刺激分别是什么,这与以往的双RSVP相比,大大增加了被试的认知负荷。

结果发现个体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右视野优势。这可能是由于改进之后的RSVP范式的困难程度有所提高,按照右半球进行整体全局加工、左半球进行详细精细加工的假说,Jefferies和Witt的实验任务增加了左半球的激活水平,故而显示出右视野优势。

可见,认知负荷是影响视野优势的一种重要因素,当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负荷较高时,会出现右视野优势;而在任务负荷中等的条件下,导致左视野优势和右视野优势出现的原因是刺激类型。

如使用词语、算术等类型刺激时,激发左半球的活跃度,出现右视野优势,而在以面孔、字母、形状等类型的刺激时,个体会出现显著的左视野优势。而在认知负荷较低时,个体的注意不具有视野优势。

视野优势的左半球负荷

实验2通过对P1峰值进行分析,发现在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P1波幅显著大于左视野先呈现和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的P1波幅,这说明P1波幅与注意负荷的增加有关。

因为左右视野同时呈现会先呈现两个刺激,而左视野先呈现和右视野先呈现首个刺激仅为一个刺激,注意负荷小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的大脑认知负荷。

因此,得到与前人较为一致的结果,即P1成分与早期的感觉输入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受认知负荷的影响,且P1波幅与认知负荷具有正相关关系。对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左右半球P1的波幅进行差异检验,发现二者并无显著差异。

这表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左右半球的认知负荷程度基本处于相同水平,并无显著差异,推翻了左半球负荷说。

此外,呈现条件和左右半球的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左视野先呈现和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均观察到同侧P1波幅显著大于对侧P1波幅。

与O`Connell等人的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刺激呈现方式不同导致。因为实验2中,左视野先呈现和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另一侧视野的刺激会晚于首个刺激呈现。

以往研究表明P1的波幅与对未注意信息的抑制有关,通过对无关信息进行抑制,以最大程度增强对信息的感知加工能力。

同时,Slagter等人研究表明,当个体持续性地注意一侧视野时,同侧大脑半球P1波幅会显著增加,这是由于大脑在对任务无关信息进行抑制。

所以,实验2发现左视野先呈现和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同侧波幅的增加,同侧P1波幅的升高表明大脑半球抑制无关刺激的加工,而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给对侧视野的刺激。

视野优势的右半球优势

?migasiewicz等人发现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左半球P1成分潜伏期显著小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左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而左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右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右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无显著差异。

实验2发现左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右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右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无显著差异,而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左半球P1成分潜伏期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左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也无显著差异。

但通过比较发现,右视野先呈现条件下左半球P1成分潜伏期与左右视野同时呈现条件下左半球P1成分的潜伏期的差异比较大,表明右半球存在一定的优势。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造成与?migasiewicz等人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文化差异导致。

?migasiewicz等人研究样本为西方文化背景学生,而实验2被试群体为具有东亚文化背景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McKone等人研究发现,东亚文化背景的个体相比西方文化背景的个体有更加明显的全局加工优势。

Hellige和Michimata提出刺激感知假说,认为在视觉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右半球皮层在早期加工方面似乎更有效率。

该假说仅关注刺激加工的早期阶段,且认为无论左右半球在之后的认知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右半球完成视觉信息初步感知和加工的过程均不受影响。

依据脑功能优势理论,在知觉负荷较高、刺激呈现时间很短、视网膜偏心率大、刺激对比度低或轮廓模糊的情况下,右半球的这种优势会变得更加明显。

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右半球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受到的影响显著小于左半球。即使在左半球加工某些刺激占优势的情况下,如高空间频率的光栅或字母和单词,也会出现左视野优势。

实验2采用双RSVP任务,刺激都是短暂快速且在水平方向呈现,在此过程中右半球所具有的高感知能力发挥显著作用。因此,右半球P1峰潜伏期较早反映了右半球在早期知觉加工方面的优势。

不足与展望

研究发现认知负荷会影响视野优势,但并未对认知负荷的程度进行操作化定义。因此,未来研究应注重对认知负荷的程度进行操作化定义,通过控制认知负荷的不同水平,对视野优势如何随认知负荷变化而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中关于P1峰潜伏期的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因此,未来研究中应通过招募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左右半球的表现差异。

研究发现同侧P1波幅升高与抑制加工有关,而同时也发现P1波幅与认知负荷有正相关关系,但并未对抑制加工和认知负荷之间的关系并未进行分析与研究。因此,未来还需要对认知负荷和抑制加工之间具有何种关系进行探究。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